康復「急性期」該做什麼
復原的初始階段稱為“急性期”,是疾病或受傷後立即發生的醫療階段,主要是住院期間。目標患者包括中風、脊髓損傷、外傷性骨折、或剛接受手術的患者,在這段期間維持生命和預防併發症是首要任務。此期的訓練與介入,是為了避免早期活動帶來的併發症,為盡快進入下一階段奠定基礎。
在急性期,發生關節攣縮、肌肉萎縮、吸入性肺炎、深部靜脈血栓、褥瘡等症狀的風險較高,因此單純休息並不一定安全。按照醫生的指示並嚴格管理風險,患者需要得到幫助以維持身體活動,即使只是在最低限度內。
具體培訓內容及目標如下:
目的
|
提供的主要培訓和支持
|
保持運動範圍
|
床上被動關節運動(ROM運動)和主動運動指導
|
預防肌肉無力和廢用綜合症
|
等長收縮訓練、坐位訓練
|
改善呼吸功能
|
呼吸復健(深呼吸、咳嗽練習、撅嘴呼吸)
|
促進早期活動
|
坐位訓練、站立訓練、從床上轉移
|
意識和認知層次的評估和刺激
|
觀察警覺性、刺激輸入和反應性訓練
|
訓練時間一般為每天約20至30分鐘的短期幹預,這是優先考慮醫療安全的結果。比起增加訓練量,更重要的是“定期評估和管理身體狀況”,需要根據狀況靈活地改變訓練內容。
此外,在急性期,患者的理解能力往往會受到損害,因此與家人和護理人員等多專業的合作至關重要。例如,調整生活環境,如訓練後擺放正確的姿勢、放置墊子支撐關節等,也是提升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。
「恢復期」強調什麼樣的訓練?
恢復期是病患生命不再危險、功能開始全面恢復的階段。對於腦血管疾病,治療將在症狀出現後約一個月內開始,對於骨科疾病,治療將在手術後約10天至2週開始。主要目標是透過獲得日常生活活動(ADL)來提高獨立性並回歸家庭和社會。
這是訓練量、頻率和種類最多的時期。在厚生勞動省指定的復健病房,患者每天可以接受最多三個小時的復健訓練,物理治療、職業治療、言語聽覺治療等相結合,提供有計畫的介入。
主要培訓內容如下:
場地
|
培訓內容
|
使用的工具和方法
|
基礎動作訓練
|
訓練起身、坐下、站立和行走
|
雙槓、拐杖、腿部支架
|
日常生活活動訓練
|
上廁所、穿衣、吃飯、梳洗、洗澡等方面的訓練。
|
西式馬桶座、穿衣輔助器、環境設置
|
上肢及手指訓練
|
握力訓練、物體抓取、工作模仿訓練
|
亞克力錐體、衣夾、工作台
|
認知復健
|
記憶力、專注力和判斷力訓練
|
日曆訓練、語言刺激、記憶遊戲
|
進食和吞嚥訓練
|
提高吞嚥和咀嚼的安全性
|
吞嚥練習、黏度調節、定位
|
這時期的特徵是注重「階段性訓練設計」。換句話說,我們明確患者目前能夠做什麼以及接下來需要能夠做什麼,然後透過適當的任務練習或CI療法來逐步改善他們的功能。
維持和日常生活階段的必要支持
維持/生活階段是指強化復健訓練結束,重點轉移到家庭和社區生活。在這個階段,重點是“維持”、“利用”和“提高生活品質”,而不是改善功能。假設患者出院後將住在家裡,關鍵主題包括預防復發、減少對援助的需求以及支持獨立性。
在維持階段,訓練地點由醫院轉向家庭復健中心、日間護理中心、社區復健中心。居住階段提供的主要支持總結如下。
支援領域
|
目的
|
內容
|
維持身體機能
|
防止肌肉力量、柔韌性和運動範圍的喪失
|
自我訓練、步行指導、運動計劃
|
維護和擴展 ADL
|
保持獨立並減輕日常生活負擔
|
重複訓練日常生活任務,如廁、梳洗、烹飪和購物
|
環境調整
|
防止跌倒和事故,提高工作效率
|
消除階梯、安裝扶手並檢查工具的放置位置
|
社會參與支持
|
防止孤立並提高心理滿足感
|
日間托兒服務、興趣活動及促進家庭互動
|
家庭支持
|
提高護理品質並減輕負擔
|
護理保險服務的協助指南及利用建議
|
在這個階段,「活躍」和「參與」兩方面很重要。就 ICF 而言,不僅需要對「身體機能」提供支持,還需要對日常生活活動 (ADL)、角色扮演活動 (IADL) 甚至社區互動提供支持。